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第一章: 媒體、科技與學習

學習的觀點

一、行為學派

理論觀點:
視學習為個體在活動中受外在因素影響而使行為改變的歷程,即教育上所謂的外鑠。視學習為刺激-反應聯結的歷程。在此歷程中,個體學到的是可以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而該反應之所以成為習慣,乃是由於後效強化所致。學習的產生是因行動而學到,是積少成多的,是漸進的。
理論代表:
(1)古典制約學習(Classical Conditioning)
巴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以狗為實驗對象。
(2)操作制約學習(operant conditioning )
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以貓作實驗,開操作制約學習實驗研究先河,根據對動物行為實驗研究而建立理論者第一人。
史金納(B. F.Skinner,1904~1990),Skinner箱-白鼠壓桿
(3)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班度拉(A.Bandura,1925~),極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修正者。
二、認知學派
理論觀點:
視學習為個體對事物經認識、辨別、理解而獲得新知識的歷程,在歷程中,個體所學習到的是思惟方式,亦即認知心理學家所謂的認知結構。即教育上所謂的內發。由既知而學到新知。學習必須是由個體對環境中事物的認識與瞭解才能產生,個體如對事物不認識其關係,不理解其意義,縱有多次練習,亦無從產生學習。
理論代表:
(1)皮亞傑(Piaget,1896~1980)的認知發展理論。
(2)維果斯基(Lev S.Vygotsky,1896~1934)的認知發展論
(3)布魯納(J. Bruner, 1916~)的發現學習論(認知表徵論)(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
(4)奧蘇貝爾(D.P.Ausubel,1918~)的意義學習論( meaningful learning)
(5)蓋聶(R.M.Gagne,1916~)的學習條件論(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6)訊息處理學習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 of learning)
(7)建構論(Constructivism)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
(8)迦納(Howard Gardner,1943~ )的多元智慧理論

媒體研究與教育的新趨勢

*解決媒體亂象 重新學習看媒體
*媒體識讀運動的風潮
*從閱讀中瞭解媒體識讀

從制度面言,媒體識讀教育應當成為終身教育的核心課程,也就是從小學開始到大學,媒介教育不應當專注在各項編採技術的訓練,而必須轉移到認識媒體與解讀內容上,讓所有的媒體閱聽人能警覺到,媒體資訊是經過建構的,因此有必要以批判性的眼光,分析媒體資訊,並反省所接收的資訊與自身的關係,從而展開接受或拒絕相信的行動。

在傳播研究上,如能就媒介識讀的角度進行探討,關注媒體對社會、文化乃至個人心理層面引起的衝擊。換言之,對性別歧視、族群衝突、健康傳播、猥褻、暴力、真實與虛構、消費文化以及媒介近用權等議題進行探討,傳播學界將會展現出更具社會改革意義的研究成果。

媒體識讀運動的生命力要在閱聽人身上展現,所以傳播學界應當提供更多普羅化的讀本,提供民眾一雙重新看媒體的眼睛,好讓大家能以更獨立與更具批判力的心靈解讀媒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