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第七章:聽覺媒體

一、無線電廣播

 

無線電廣播
意義‧分有調幅AM和調頻FM兩種電波波段
特性‧具有立即性和時代性,播報即時新聞‧接收設備省電、價廉‧廣播節目製作容易,收聽節目不必付費‧收音機可以隨身攜帶、隨處收聽,不會干擾他人‧廣播節目普及性和快速性
限制‧只能傳播聲音、不易控制學習者的集中力‧教學時間只能單向溝通,和學習者較少互動‧廣播節目的時間並不完全能配合教學時間‧沒有預聽和覆聽的功能
教學應用‧為特定組群製播的廣播教學節目‧為空中學校學生製播的教學節目



二、有線播音


有線播音
意義‧全國學校應裝設於教室或走廊的播音系統
特性‧可以全校性的使用公佈事項‧運用語文練習、新聞轉播等功能‧協助社團組織活動、協助教師製作聽覺媒體



三、錄音媒體


錄音媒體
種類‧唱片、雷射唱片(CD)、迷你音碟(MD)‧錄音磁帶(盤式磁帶、卡式磁帶、匣式磁帶、數位錄音帶)
優點‧錄音帶使用過,可以洗掉重新錄製‧錄音帶價錢便宜,方便攜帶‧使用操作簡單,適用於全班或個別教學‧比印刷媒體更能呈現刺激性的語言訊息‧協助視障學生學習,促進知能發展‧不限課堂內使用
限制‧必須依一定順序播放,必要時可倒帶、重新錄音‧屬單向傳播,較無與學習者互動
製作過程‧擬定時間分配‧發聲人員的選擇‧音樂的挑選、音效的配合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第六章 視覺媒體

非放映性視覺媒體的種類
將非放映性媒體分成靜畫、圖表、實物和模型等,以下分別介紹其特性。

(一) 靜畫:
靜畫
意義指照片或圖片,最常用於教學中的靜畫,有照片、書籍、雜誌以及教學用的放大圖片等。
特性靜畫是費用低廉,比其他的媒體更能做長時間的呈現。
‧靜畫可運用不同方式,廣泛用於各科教學並適用各年齡層。
‧所有靜畫可作為評量學習的工具。


(二) 圖表


圖表
意義圖表是平面的,通常包含語言和象徵性的視覺線索
特性‧圖畫:繪製或描繪而成的線條來呈現人、地、物和概念。
‧表解:分有組織系統表、分類表、編年表、一覽表、流程圖等。
‧圖表:圖表呈現是數字資料,也可以稱為統計圖表。分有長條圖、圖形圖、圓形或扇形圖、曲線圖。
‧海報:呈現線條、色彩、文字等視覺媒體組合。
‧漫畫:以幽默或諷刺性的手法,繪出真實的人或事。


(三) 實物

實物
意義實物意指真實的東西,由直接而具體的經驗,引發學習動機。
特性‧實物的斷面:拆卸機器一面,以觀察內部構造或運作。
‧標本或樣品:將真實的動、植物或其部分保留以便觀察。
‧實務展示:蒐集成品,加上文字資料說明要點。


(四) 模型

模型
意義意指真實的立體呈現,提供一些實物不能提供的學習經驗。
特性‧讓學習者觸摸、裝卸操作中,得到具體而真實的經驗。
‧模型是實物正確比例放大或縮小。
‧實驗或教學用的實物大模型,稱為模造(mock-ups),是將複雜設計或過程予以簡化。



二、 非放映性視覺媒體的保存方式

(一) 裱褙:分有橡皮膠裱褙、乾裱、護貝等方式。
(二) 護貝:在平面媒體覆上透明塑膠膜,防止刮傷或撕毀。
(三) 編檔保管:視數量和使用方式而定編檔系統,依教學單元不同來分類。


三、 非放映性視覺媒體的展示

如何展示非放映性視覺媒體如圖片、圖表等,可依觀眾的特性、視覺媒體特性、教學設備、教學目標等來製作分類:

(一) 粉筆板(chalkboard)


粉筆板
意義最普通的陳列面,可用來繪上視覺媒體,幫助解說教學單元。
運用技巧‧書寫時握緊粉筆,勿發出擾人刺耳聲。
‧板書儘量整齊,在十公尺的教室中,都可看到書寫內容
‧用彩色粉筆強調重點,用投影機、掛圖配合教學。
‧板畫時,使用描繪輔助如尺以求正確。
‧ 從教室內各角度檢示粉筆板是否會反光。
‧教學時避免長時間在粉筆板書寫,背對學習者。

(二) 揭示板(bulletin board)

揭示板
意義將簡短扼要訊息呈現出來,以裝飾佈置、激發學習動機、輔助教學三種功用。
運用技巧‧應考慮使用者的高度,以使用者眼部觀賞方便為原則。
‧圖文安排符合視覺設計原則,加強裝飾美化功能。
‧利用相片、製作圖解或現成材料來佈置。
‧內容可以介紹或追蹤教學活動及展示學生作品。
‧ 選定主題而後留白供學生抒發己見。

(三) 絨布板(felt board)

絨布板
意義用三夾板、或厚硬紙襯底,上面覆蓋絨布作成。
運用技巧‧製作時,拉直覆蓋的布,用圖釘、大頭針固定。
‧絨布板放置位置及高度,考慮學習者的視線為原則。
‧使用絨布板應面對學習者,避免長時間面對絨布板。
‧絨布如使用一段時間黏性差,可用熨斗熨平。

(四) 磁鐵板(magnetic board)

磁鐵板
意義與絨布板近似,板的表層經過金屬處理而非覆蓋絨布。
運用技巧‧在使用地圖、圖表作品可用小磁鐵板固定作品。
‧磁鐵板吸附力強,比絨布板平滑,操作簡易。

(五) 翻閱圖(flip chart)

翻閱圖
意義將一組有關的圖表或文字以頂端固定方式黏在一起,實用、不昂貴的多用途媒體非放映性媒體。
運用技巧‧方便教學或站著演說者當場書寫重點或翻閱。
‧字體和視覺媒體要力求簡要。
‧將紙張固定,也可使用簽字筆等加強重點內容。

(六) 打洞板(peg board)

打洞板
意義一種陳列板,適合用於陳列重的、立體的東西。
運用技巧‧凡佈告板用膠水、圖釘等支撐不住皆可考慮打洞板。
‧為增加背景效果,可用布覆在打洞板上,再掛上鉤環。

(七) 多功能板(multi-purpose board)

多功能板
意義俗稱白黑板,白色光滑表面,以專用白板筆在板上書寫。
運用技巧‧多功能板通常裡層是鋼板,可作為磁鐵板之用。
‧也可充當放映銀幕,適合放映影片、透明片,也有「視覺輔助板」之稱。

(八) 展覽(exhibition)

展覽
意義各種非放映視覺媒體的綜合陳列,放映性媒體也可作為展覽。
運用技巧‧展覽內容的任何一項目都是達到同一教學目標而安排的。
‧展覽品須有文字解說或其他說明。
‧ 安排適當的引導活動,運用燈光、音樂等來強調展覽品。



放映性媒體
一、 透明片(transparency)

將非放映性媒體分成靜畫、圖表、實物和模型等,以下分別介紹其特性。


透明片
意義‧指在銀幕上呈現靜態影像的媒體。
特性‧透過透明片易表達概念、大綱、過程、圖、表等。
‧使用者可以控制內容出現的速度。
‧透明片可自行製作,替代板書,節省教學時間。
‧透明片投影機操作簡單,只需打開電源、對準焦距即可。
製作過程‧製作底稿
‧實際製作(直接繪製、影印機製作、紅外線製作機製作)
‧加色彩與偏光紙或加框
使用要點‧使用良好品質的透明片
‧面對學習者,不要面對銀幕
‧善用漸進效果
‧避免過多手部動作,造成銀幕上的干擾。
‧逐次或一次呈現教材內容

二、 幻燈媒體

 幻燈捲片(filmstrips) 幻燈單片(slides)
優點‧每捲有一個中心主題‧連續性、故事化的特點‧不易散失,費用低廉‧具統整性,形成具體概念‧隨時或事前組織主題,靈活運用‧可隨時增減,配合教學需要‧製作較容易‧可隨學習者程度調整。
限制‧每畫面都有次序,較無靈活性‧沖洗失誤,則必須重新製作‧可臨時組合,致使內容不統整‧幻燈單片容易散失
製作過程1.計畫2.拍攝3.沖洗裝框4.配音5.同步與溶合6.拷貝
(因拍攝順序固定,可省略編輯)
1.計畫2.拍攝3.沖洗裝框4.編輯5.配音6.同步與溶合7.拷貝
使用要點1.將內容包括片頭片尾拍成一片。
2.將單片順序在片框標明
3.在捲片前後留空白段,供上下片
4. 拍攝順序要正確,否則須重來
5.拍攝完畢送交沖洗室,說明不需加框,以免做成幻燈單片。
1.準備工作
單片使用需與課程內容相關、需遮光設備
幻燈放映機之鏡頭宜與銀幕垂直。
2.放映當時
使用幻燈時間不宜過長
幻燈放映如採前置銀幕方式,避免安排書寫活動。3.放映後
將銀幕、幻燈放映機,收藏妥當

三、 多影像

多影像
意義‧多影像指一個或數個銀幕上同時放映出兩幅以上的畫面;而多媒體是指同時使用幻燈機、電視機、錄音帶等多種媒體。
特性‧能引發觀賞者動機與情緒反應‧訊息容量較其他放映性媒體大‧可在最短時間內壓縮最多數量的訊息‧同時使用多種媒體,效果較單一媒體來的有效
製作過程‧先計畫了解製作多影像的目的‧拍攝所需的影片並沖洗加框‧依腳本選擇,將換登單片按順序排列‧選擇音樂、旁白配合主題‧控制多影像畫面更換的技術‧複製拷貝以便存檔
使用要點‧可以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銀幕,呈現寬廣的主體‧可以以不同角度或距離呈現主體或比較主體‧對抽象的概念,用不同的視覺化影像加以圖示‧結合動作與靜態的圖片說明‧在數個銀幕呈現連續動作‧強調主體與部分主題的關係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第五章:視覺設計

 
視覺素養
表示一種經由學習而獲得的,用以正確的詮釋與創造圖像訊息的能力。
視覺素養可透過兩種主要的方式予以發展:
 
*輸入技巧- 利用視覺圖像分析技能訓練幫助學習者正確的「解碼」(decode)或「閱讀」圖像。
 
輸出技巧- 幫助學習者培養「製碼」(encode)或「書寫」圖像,以表達他們的思想或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圖形的傳達
 
 
*圖形在能為抽象的概念提供一個具體的參照物
*文字的形象與讀音通常不會與其所代表的事物相近似。
 
圖形是具像化的
 
圖形可以將難以理解的觀念予以簡化呈現
 
圖形設計的目標
 
 
達到增進傳播功能的四個基本目標:
 
*確保可讀性
 
*降低詮釋訊息所需要花費的心力
 
*增進觀眾對訊息的積極參與
 
*將觀眾注意力集中於訊息最重要的部分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第四章:媒體與教材

*可操弄的物品
 
指的是可以讓學生實際動手觸碰觀察或實驗操作的教材,除了提供視覺的刺激,這類媒體通常也能提供觸覺的刺激,如實驗室中解剖用的實驗動物、觀察用的植物標本等。可操作的物品又可分為自然呈現及經過調整後呈現。自然呈現的方式多是實體的觀察,例如在生理心理學中做的牛眼解剖,學生可以透過實驗過程,實際了解眼球的構造。此外,為因應教學目的,我們也會將實際狀況除去不相關的細節或改變大小,調整之後呈現,例如儀器的剖面動植物標本展覽品模型
 
 
*實地參觀
 
常見於博物館或動物園中,展覽通常結合具體的物品,輔以文字或圖像說明,引導參觀者了解展覽品的功用,由於說明不是展覽的主體,因此不會太詳盡,除了整體展覽的說明外,個別展覽品通常只標示名稱及基本資訊。進行此類教學活動,教師應針對教學目的設計活動,如安排解說等,較不適合讓同學自行參觀。


*印刷品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第三章:ASSURE模式

ASSURE教學設計模式,是由Heinich、Molenda、Russell與Smaldino四位學者所提出的,提供中小學教師個人,在課堂中實施視聽教學與資訊融入教學都合適應用的設計模式,著重於在實際教學情境下,慎選與善用多媒體工具來幫助達成教學目標,並鼓勵學生互動參與,取其六個步驟動詞的首字縮寫「ASSURE」以表達「確保教學成功有效」之意。

A:分析學習者( Analyze learners )


S:撰寫學習目標( State objectives )


S:選擇方法、媒體與教材( Select instructional methods, media, and materials )


U:使用媒體與教材( 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s )


R:激發學習者參與( 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 )


E:評量與修正( Evaluate and revise )

利用ASSURE模式進行教學設計,需要教師分析自己對於媒體、方法的選擇,以及使用情形加以評鑑,在行動省思之後加以調整改善,做為下一次更好的開始之依據。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第二章 學習科技

編序教學法

*意 義
編序教學法是將教材按照程序,編成許多細目以便學生自習的學習方式。學生藉由教材從簡而繁由淺入深的順序學習,就像階梯一樣,循序漸升,只要第一階層學會通過,就可晉升至第二階層學習;等第二階層通過,便可以一、二兩層的經驗為基礎,晉升到第三層學習,層層而上,最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況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立即核對結果,便能增強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我們所看到的教學機與電腦輔助教學(CAI),皆是運用編序教學的原理。
*特 質

一、教材細目組成一系列程序,以促進合適的學習。
二、學生對呈現的教材,要自動的反應。
三、學生能立即獲得其回答是否正確的反應。
四、學生經由循序漸進的單元以學會教材。
五、教材的組織,提供一種正確反應的優勢。
六、學生按自己瞭解的程度和學習速度,向學習目標邁進。

由此可知,編序教學是一種自學輔導的方式,不過它是事先需要教師的編序,而非學習進行的輔導

*原 理

一、教材細目
教材細目可說是編序教學最顯著的特點,把教材分為許多細目,再按其邏輯程序,做嚴密組織,循序誘導學生完成學習,而且有助於辨別能力與綜合能力的培養。

二、積極反應
教材在沒有教師講解,或聽取旁人討論而學得,學生必須自己切實閱讀、填寫、核對、進行而學會,這是徹底的、積極的反應。

三、立即核對
編序教學為放便學生自學,提供了正確的答案以便學生能立即核對其學習結果,瞭解學習成績。這種效果,不但引起積極反應,而且深符「準備」與「動機」的原理,有繼續再學和努力完成的願望和需求。
四、適應差異
速度差異之適應亦是編序教學的特點之一,在一般的教學中如講演、討論、或視聽教學均迫使每一位學生在同一速度下學習,必然形成「太快」或「太慢」的現象;這時若利用編序教學法,便能真正做到適應差異的原理,使學生可以自由的改變其學習速度,以符合自己的能力,甚至適合自己的興趣和需要。

五、學者驗證
一般的教學缺乏正確的記錄,以供教師改進教材內容;但編序教學則可根據學生學習的記錄,以修正教材細目。例如有一個細目有多數的學生答錯,就表示教材提示或編輯需要修正,而這種修正,是經由學習者自己的試驗和實際的反應而改進的,是驗證的,而非猜測估計的。

*優 點


一、符合個別化教學的原則
學校的教學雖採班級制,但在進度尚須兼顧到個別化。所謂的個別化,是指配合個別能力和經驗的差異,在達到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容許有不同的進行速度,所以以個人學習為基礎的編序教學,正符合這個原則。
二、構成反應性的學習情境
一般教學的缺點是教師「教」的活動太多,學生「學」的活動太少,而在編序教材的設計下,學生便需由被動變為主動而形成反應性情境。反應性學習情境最大的優點是,反應後立即得到回饋(feedback),若能得知反應正確與否,便可作為校正根據並繼續反應。

三、維持學習動機排除外因干擾
編序教材的編製由淺入深,只要前面的反應正確,便能導致後面的反應正確,因此不會因困難的累積而形成學習動機的挫折;此外教材順序顯著,內容要點明確,學起來容易得到肯定的觀念,不致因似是而非的複雜因素干擾而導致觀念混淆。

四、學習困難的發現與輔導易於配合
在一般的教學中,學生的成績不佳,很難給予適當的輔導,原因是以往累積性的困難無法確定,故輔導工作不知從何做起;而編序教學是連續漸進的,一有困難,立即可以發現,隨時輔導,自可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限 制

一、受適時限制普遍採用困難
編序教學法受事實上的限制或金錢上的考量,無法普遍實施。而個別式的編序教學方法,只能用來幫助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在班級教學為主的中小學校內,不可能每一個學生都允許持有教學機或電腦設備。

二、教材編製不易
編序教材的編製極為困難,而且並非所有的科目都能編成階梯式的題目,例如語言寫作練習、數學的演算歷程、物理化學的操作實驗等,都不可能也不適合採用編序方式,勉強採用,難免使知識失去系統性,學不到事理的整體觀念。

三、教師無法給予學生適當的人格教育
教育本是人感化人的歷程,所以教師除了傳授技能外,學生的態度觀念價值判斷,都是經由老師而學習。中國傳統師道中的所謂傳道、授業、解惑,就說明教師角色的多重功能,而編序教學除了靠機器傳授知識外,卻無法做到這點。

四、缺乏教育歷程中的社會功能
在班級教學活動中,除了師生授受關係之外,同學之間的競爭、合作、感情、友情等社會關係,對兒童們知能社會人格等各方面的發展,均有影響作用。而編序教學把學生的學習孤立化,縱使有助於知識學習,卻喪失了教育上的社會功能。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第一章: 媒體、科技與學習

學習的觀點

一、行為學派

理論觀點:
視學習為個體在活動中受外在因素影響而使行為改變的歷程,即教育上所謂的外鑠。視學習為刺激-反應聯結的歷程。在此歷程中,個體學到的是可以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而該反應之所以成為習慣,乃是由於後效強化所致。學習的產生是因行動而學到,是積少成多的,是漸進的。
理論代表:
(1)古典制約學習(Classical Conditioning)
巴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以狗為實驗對象。
(2)操作制約學習(operant conditioning )
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以貓作實驗,開操作制約學習實驗研究先河,根據對動物行為實驗研究而建立理論者第一人。
史金納(B. F.Skinner,1904~1990),Skinner箱-白鼠壓桿
(3)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班度拉(A.Bandura,1925~),極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修正者。
二、認知學派
理論觀點:
視學習為個體對事物經認識、辨別、理解而獲得新知識的歷程,在歷程中,個體所學習到的是思惟方式,亦即認知心理學家所謂的認知結構。即教育上所謂的內發。由既知而學到新知。學習必須是由個體對環境中事物的認識與瞭解才能產生,個體如對事物不認識其關係,不理解其意義,縱有多次練習,亦無從產生學習。
理論代表:
(1)皮亞傑(Piaget,1896~1980)的認知發展理論。
(2)維果斯基(Lev S.Vygotsky,1896~1934)的認知發展論
(3)布魯納(J. Bruner, 1916~)的發現學習論(認知表徵論)(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
(4)奧蘇貝爾(D.P.Ausubel,1918~)的意義學習論( meaningful learning)
(5)蓋聶(R.M.Gagne,1916~)的學習條件論(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6)訊息處理學習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 of learning)
(7)建構論(Constructivism)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
(8)迦納(Howard Gardner,1943~ )的多元智慧理論

媒體研究與教育的新趨勢

*解決媒體亂象 重新學習看媒體
*媒體識讀運動的風潮
*從閱讀中瞭解媒體識讀

從制度面言,媒體識讀教育應當成為終身教育的核心課程,也就是從小學開始到大學,媒介教育不應當專注在各項編採技術的訓練,而必須轉移到認識媒體與解讀內容上,讓所有的媒體閱聽人能警覺到,媒體資訊是經過建構的,因此有必要以批判性的眼光,分析媒體資訊,並反省所接收的資訊與自身的關係,從而展開接受或拒絕相信的行動。

在傳播研究上,如能就媒介識讀的角度進行探討,關注媒體對社會、文化乃至個人心理層面引起的衝擊。換言之,對性別歧視、族群衝突、健康傳播、猥褻、暴力、真實與虛構、消費文化以及媒介近用權等議題進行探討,傳播學界將會展現出更具社會改革意義的研究成果。

媒體識讀運動的生命力要在閱聽人身上展現,所以傳播學界應當提供更多普羅化的讀本,提供民眾一雙重新看媒體的眼睛,好讓大家能以更獨立與更具批判力的心靈解讀媒內容。